在班組長的培訓中,部分企業的培訓主管上課前要求在6或12個小時的培訓中既要把整個生產管理全面系統的講完,又要求在課程中講授溝通與激勵技巧,甚至還要求講授企業文化建設??傊?,這些培訓主管認為,培訓內容越全面,培訓效果也就越好。
果真如此嗎?
筆者經常和企業培訓主管們溝通:“衡量一節課程講得好不好,只要下課后學員能用3句精簡的話總結出課程的精華,這節課就成功了”。換言之,課后學員能熟練掌握課程重點,并能學以致用,培訓效果當然就是最好的了。
在筆者進行的每場班組長的培訓中,無論這一節課是6小時或是12小時,在每一節課程當中,筆者都會著重講授以下幾項內容:
一.員工教導與培育:大部份班組長是由員工或技術員晉升,往往當了班組長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(身在其職,不謀其政),或還是繼續保留做員工時的工作習慣,使班組管理處于“無政府”狀態。管理大師彼得·德魯克說:“把管理者與員工區分的第一功能是教導別人”。班組長往往自己“能干”,而底下的員工卻“不能干”,導致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班組長缺少“教導方法”。尤其是員工流失率日益上升的今天,班組長的教導方法是否得當對生產現場的質量與效率影響深遠。
二.班組長一日管理:班組長的工作重點為做好日常管理,日常管理系每天重復做一些簡單和容易的事情。但是,正如同海爾CEO張瑞敏所說:“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不簡單,容易的事情天天做對就不容易”。日常管理是班組長管理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內容,班組長如何做好班前的準備,如何做好班中的控制,如何做好班后的掌握,決定到整個生產運作的成敗。
三.做好下屬,輔助上司:很多班組長不是給上司解決問題,而是給上司“制造”問題。在這一個章節中,筆者總會反復強調自己的一句“名言”:“請示工作要拿方案,匯報工作要講結果,布置工作要講流程”。對那些“老油條”式的班組長,確實具有指點迷津的“藥效”。
四.生產與品質管理:在生產管理中,筆者著重強調的是六個字:“節拍、瓶頸、平衡”;課程中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,讓學員對這6個字“刻骨銘心”。在質量管理中,筆者特別詮釋的是12個字:“源頭檢查、自主檢查、員工互檢”,通過實戰案例剖析、角色演練,讓這12個字對班組長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。
培訓班組長的另外一個重點是,如何確保培訓后“學以致用”,而不是聽聽激動,想想感動,回去沒行動。筆者通常的做法是,課程完成后,布置課后作業,記得一次到廣東江門市上課,筆者要求學員依據課中講授的內容制作出《班組長一日管理日清控制表》與《班組管理工作標準》并執行,他們的培訓主管很負責,依據提供的范本組織班組長們認真的去做了,效果很好。后來總經理知道這件事后,要求所有主管和經理都制作出《一日管理日清控制表》并予以實施。當然,這樣做的結果是客戶對培訓效果很認可。
筆者曾經到廣東一家兩萬人的知名企業講了10場70小時班組長的課程,每次去該企業上課,課堂中學員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漲,他們積極回答講師的提問,積極研討和發表,課堂中從未有人擅自來回走動,從未有人接聽手機。上課前他們會提早20分鐘到達培訓室,當講師進入教室的時候全體學員站立鼓掌歡迎講師,下課時全體學員站立鼓掌歡送講師,一直到講師離開教室后他們才離開。每次到該企業上課,筆者總是很激動,一次,詢問該企業的培訓主管:“為什么你們企業的班組長學習熱情如此之高”?他告訴筆者兩點:“1. 一個人學習的態度來源于競爭,競爭的壓力產生學習的動機,學習的動機產生培訓需求。因為我們公司規定,所有班組長每年須進行一次綜合測評,考核優異者可以晉升,不合格者降職為員工,也就是說他們的培訓是和晉升、考核掛鉤的,通過制度逼迫班組長不斷學習成長。2. 培訓效果來自學員對技能的需求,課前我們準確掌握了什么技能會幫助班組長提升業績,這項技能就是需要培訓的,因此,我們只選擇最適合的講師來講授最適合的課程?!?/font>
這兩點使筆者深有感悟,培訓的效果不但來自培訓師授課的技巧,更重要的是來自學員對學習的投入程度。但是,培訓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出學員的學習熱情, 最根本的就是要講他們關心的內容,并且通過形式多樣的培訓方式使他們對課程內容完全理解和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