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上述流程組成的產品鏈或廣義供應鏈,一般由一個制造集團來完成,有的負責設計,有的負責制造業和零售等。這個群體可能有幾十家企業,也可能有幾千家,很少是一家企業獨立完成的。在這個制造業集群生態系統中,按照產品流動的順序,大致可以分為上游產業集群、中游產業集群和下游產業集群。
不同上下游企業對制造過程指標的重視程度不同,不同行業對制造過程指標的重視程度不同,企業內部不同層級對制造指標的重視程度也不同。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制造業中上下游企業的特點。
一般來說,下游企業在制造過程中有很大比例的組裝,他們在制造過程中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供應鏈、測試和現場管理。上游企業需要將原材料制成半成品,對工程能力要求很強,但對供應鏈要求較弱。前者對工藝穩定性和質量穩定性要求很高,因為下游裝配利潤很低,原本只有兩三個點的利潤。如果過程不穩定,利潤就會損失,必須盡力做到100分。上游廠商,別說達到100分,從0到1分都有可能過不了門檻,所以重點是工程能力和制造業的增速。如果說前者是“穩”字在先,那么后者就是“強”字在先,而“穩”對于后者來說并不是“強”。
供應鏈中有一句話叫“牛鞭效應”,即供應鏈下游對市場需求波動的反饋傳遞到上游時趨于放大,就像你的手稍微揮動一下牛鞭桿,鞭梢的波動幅度很大。這是事實。上游廠商面臨著多變而緊迫的發展和生產局面。兩者的區別有點類似于足球場上球員和守門員的區別。場上球員可以咄咄逼人,犯規犯錯,就像上游工廠可以學歷低,不關注EICC,犧牲初始良率和允許的開發失敗,允許低庫存和物流速度。守門員需要沉著冷靜,穩扎穩打,不允許出錯,就像下游終端廠商注重穩定的流程和質量,IT系統,現場組織,有序的供應鏈,物流的高流量,小庫存等等。
在談制造業的時候,需要先了解制造業的上下游特點和環境要求,否則一味談改善,把原教旨主義的精益生產指標應用到一個企業,會事半功倍,甚至適得其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