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研究與洞見 > 方法論基礎 通過一個流的精益管理方法實現縮短交期 來源:華昊企管 發(fā)布時間:2021-11-17 - 1 - 在精益生產實踐中一個流生產是一種理想的狀態(tài),事實上,即使沒有完全或全面地實施一個流生產,只要將這種精益生產管理思想用來指導現場的工作,比如逐步縮小批量大小等等,也能取得一定的精益管理效果。 - 2 - 16個工序,總加工時間只要3分鐘,卻在一個車間內流動了12個工作日,這樣的情況在制造企業(yè)內十分普遍。如此長的“生產”過程,企業(yè)恐怕沒有統(tǒng)計過因此而流失了多少沒有“耐心”的客戶。 而在精益生產中,將不能產生附加價值的諸如搬運、存儲、檢查等視為浪費,因此,縮短生產周期的出發(fā)點就是要排除這些浪費。理想的方法就是從第一個工序一個一個地通過后面的工序,即所謂的一個流生產。 - 3 - 制造企業(yè)在推行一個流生產,先要滿足“1個流”生產的條件,首先是由單件流動開始的。單件流動就是僅做一個、傳送一個、檢查一個,將原材料經過一個個的加工工序而做成成品。這種工作看起來很簡單,其實并不簡單,也沒有一定的模式可循。 但要注意的是,一個流生產并不要求將車間所有的設備都連起來,部分連接也是可取的,甚至對于特別的工序,比如有多種產品需要使用設備,或昂貴的檢測儀器,可能并不合適放在只生產某一個產品的生產線中,而是做為共用使用。 另外,對于多臺沖壓設備,中間只是簡易的連接滑板搭成“橋”狀相連,可以根據各種產品的工序情況在需要的地方隨時進行拆橋。并且要重視按節(jié)拍進行生產,因為并非生產越多越好,越快越好,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經常調整生產節(jié)奏。關心的是“我們今天需要生產多少”,而不是“我們今天能生產多少”。 對于平常采用坐著工作的作業(yè)場合,例如輸送帶方式的組裝作業(yè),要改變作業(yè)姿態(tài),就成了重要的課題。在最終實施一個流生產時,更要求一面走動,一面進行加工動作的所謂走動作業(yè)方式。 所以,管理者必須對此點有充分的認識,并且能夠與作業(yè)人員進行溝通,使其了解走動作業(yè)的目的,而且公司領導要有貫徹到底的決心。例如一家電器生產企業(yè),以前來料檢查部門都是坐著工作,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,全部改為站立式檢查,工作效率提高17%。 - 4 - 即使在車間中有幾條U型布置的生產線,但操作人員卻是固定在某臺設備上作業(yè),這樣的方式雖然能減少中間存貨,但無法根據產量大小調整人數。當幾天的計劃量達到一天的生產能力時,再安排全體人員一起上班,按平時的固定工位進行生產。 這種安排無疑是極其不精益的,一個人也省不下來,一點場地也省不下來,一個中間庫存的半成品也減少不了。應該調整布局采用柔性生產方式,或者調整布局、培養(yǎng)多能工,根據產量調整作業(yè)人員人數。 在產線上應當配置使用小型、便宜的設備。許多企業(yè)一直在追求大型的設備、通用(多功能)的設備,結果是管理起來困難,使用效率不高,或者造成半成品大量堆積。而小型的設備移動起來方便,有利于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布局。 例如某企業(yè)使用價值10萬元的一臺全自動大型、高速的填充設備,因為速度快,前工序組裝只能按大批量提供,后工序也只能按大批量接收,導致中間半成品庫存達2700個,并且生產周期要三天以上。 但在改為使用2臺手動的小型填充設備(2萬/1臺),并在實施一個流生產時將這二臺小型設備布置到生產線中,就使得中間半成品存貨只有70臺,生產周期只有0.6小時,大幅度縮短了交貨期。 實現一個流后,必須進行標準化。如果沒有進行作業(yè)標準化,如果人員流失或退休,那么進來的新人就會搞不清楚為什么要實施一個流,如何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一個流了。這樣的話,在制造企業(yè)中一個流的精益管理就會變得難以維持。 上一篇:給質量經理的12個忠告,做最好的自己 下一篇:班組建設|班組管理的“三少六多”